<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 简体 |
        首页 党政动态 走进临泽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临泽招商
        政务公开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文件 > 临政办发

        关于印发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20723023/2022-00108
        发文字号
        临政办发〔2022〕66号
        关键词
        发布机构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责任部门
        生成日期
        2022-07-27
        是否有效

        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部门,县属及省市驻临有关单位: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1日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优先位置,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着眼开启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提高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指导性,根据国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张掖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以及《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要求,编制《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本规划对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总体设计,明确到2025年的目标任务,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细化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本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农业农村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坚持“五个发展取向”、立足“五区基本定位”、聚焦“六个率先战略”、实施“六大突破行动”、着力建设幸福美好新临泽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增值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新格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高,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现代寒旱农业发展势头强劲,走出了具有临泽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2020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2.35亿元,年均增长5.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101元,年均增长8.2%。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工作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以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总揽,以项目建设、科技进步、基础投入、市场流通为支撑,完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耕地红线得到严格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全县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5万吨以上。戈壁农业稳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模式逐步成熟。2020年全县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48.48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16.57万吨,其中制种玉米面积24.3万亩,种子产量11.25万吨。建成“一园三带四基地”果蔬示范带,全县蔬菜生产面积6.02万亩,蔬菜产量20.97万吨。全县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区143个,奶肉牛养殖场区81个,规模养殖大户6500户。全县猪、牛、羊、鸡的饲养量分别达到16.02万头、22.01万头、38.87万只和64.63万只。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助推脱贫攻坚,激发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潜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突出“优”字调优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落实“一减四增”要求,稳定制种产业,扩大优势果蔬,粮经比由“十二五”末的71.11∶28.89调整为“十三五”末的62.14∶37.86,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突出“新”字重构产业体系,把打造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三元双向循环农业,引导龙头企业重点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加工、销售环节,将生产环节利润留给农户等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十三五”时期,全县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市级24家,县级39家。突出“绿”字转变生产方式,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3.绿色农产品加工能力稳步提升。以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种子技术服务中心、绿色食品加工集中区等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完善。至2020年底,全县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冷链物流设施34座13.62万吨。全县已基本形成了玉米、红枣、葡萄、蔬菜、肉奶等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初步形成了25万吨玉米种子加工、1万吨番茄酱加工、2万吨植物蛋白饮料、3.6万吨乳制品加工、2万吨红枣饮品加工、3000吨葡萄酒酿造、3.6万头肉牛屠宰加工规模,80%以上的农产品初步实现加工转化增值。

        4.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拥有各类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105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5个,有34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省、市、县命名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玉米联合收获机187台,青饲料收获机370台,秸秆捡拾打捆机253台、无人植保飞机48架,玉米全程机械化的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2020年,全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82.26%,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5.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以龙头企业覆盖主导产业、合作社覆盖农户“两个全覆盖”为主攻方向,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合作经济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为支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实现了4(种畜菜果)+1(食用菌)+N(特色产业)的产业发展体系。玉米制种、蔬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为主的产业化发展模式。至2020年底,全县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43个,带动农户2.4万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建立种植基地,使广大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变成产业工人,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推动了农民收入向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和分红股金“三金”联动转变。

        6.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完善。成立了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和乡镇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建成全省一流的检验检测中心。全县7个镇、34家农产品生产基地配套各类检测、追溯设备580台(件),实现了县、镇、村、基地检测追溯全覆盖,将全县41个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2家畜禽屠宰企业、87农兽药经营门店和1家农贸批发市场全部纳入监管名录,全面实行“黑名单”制度。鼓励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2020年全县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2个,累计达到9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53个,有机食品20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2019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7.脱贫成果持续巩固提升。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持续推进,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各项普惠政策,切实加大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力度,落细落实“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扎实开展“挂牌督战”“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及“百日攻坚”行动,全力以赴整改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全县2932户7682名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顺利通过全国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和全省扶贫开发成效考核实地交叉核查,为如期全面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基本经验

          1.创新发展思路,谋划农民增收。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途径,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2.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3.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完善惠农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出台扶持牛羊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配套政策,形成适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实施重要农产品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化解机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保护机制,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5.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发展合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畅通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工作合力不断增强,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二、发展环境

        (一)面临的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之中,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的重要历史节点。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不稳定性明显增加。立足国内,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着,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艰苦奋斗,临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发展方位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步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从发展机遇看,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拓宽我县发展空间;国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我县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发展条件;国家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县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从发展基础看,我县农业资源富集,科技、人才、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具有相对优势,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县域增长极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这些都为我县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面对的挑战。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农业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双约束,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也持续增大;农业劳动力、土地、生产资料、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成本不断上涨,农业生产效益下降;传统小农户的家庭经营,市场信息不畅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产还未完全激活,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幅度极其有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仍较低,农民持续增收动力不足;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是我县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目标多元等重大考验,必须紧紧围绕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转型升级,奋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优先型功能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保供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市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引领区,建设绿色农业强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临泽开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县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到2035年,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支撑进一步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设施装备更加先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面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市场竞争能力显着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县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今后五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5万吨以上;蔬菜、肉类、奶类、禽蛋、水产品供应稳定增加,总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4.2万吨、3.5万吨、1700吨、800吨。

        (二)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农业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80%以上。其中蔬菜、玉米制种、中药材分别达到12万亩、25万亩、3万亩;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18万头、12万头;肉羊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35万只、30万只。

          (三)市场竞争力水平。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标准化生产普及率明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着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80%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达到6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

          (四)农业支撑条件。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五)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家,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到20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00家。

          (六)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水平。农业农村经济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全县农业增加值达到26.8亿元,年均增长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27元,年均增长8%左右。

        (七)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着,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5%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82.5%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单位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年均增长(%

        主要

        农产

        品供

        给能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6.5

        16.5

        预期

        -

        蔬菜总产量

        万吨

        27

        35

        预期

        -

        肉类总产量

        万吨

        3.5

        4.2

        预期

        -

        奶类产量

        万吨

        2.5

        3.5

        预期

        -

        禽蛋产量

        1200

        1700

        预期

        -

        水产品产量

        620

        800

        预期

        -

        特色

        优势

        产业

        规模

        特色优势产业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比重

        %

        70

        80

        预期

        -

        蔬菜种植面积

        万亩

        9.38

        12

        预期

        -

        中药材种植面积

        万亩

        2.5

        3

        预期

        -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

        万亩

        24.75

        25

        预期

        -

        肉牛存栏量

        万头

        14.6

        18

        预期

        -

        肉牛出栏量

        万头

        8.1

        12

        预期

        -

        肉羊存栏量

        万只

        26

        35

        预期

        -

        肉羊出栏量

        万只

        29

        30

        预期

        -

        市场

        竞争

        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比重

        %

        55

        60

        预期

        -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

        %

        98

        98

        预期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

        80

        85

        预期

        -

        农业

        支撑

        条件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4.7

        60

        预期

        -

        农机总动力

        万千瓦

        43.1

        50

        预期

        -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

        82.6

        85

        预期

        -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方式

        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

        21

        30

        预期

        -

        县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数量

        155

        200

        预期

        -

        家庭农场数量

        359

        400

        预期

        -

        农业增加值与农民收入水平

        农业增加值

        亿元

        22.35

        28.5

        预期

        5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01

        25127

        预期

        8

        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89.95

        93

        预期

        -

        废旧农膜回收率

        %

        83

        85.5

        约束

        -

        尾菜处理利用率

        %

        80

        82.5

        约束

        -


          第三章 战略重点与发展布局

        一、战略重点

           “十四五”期间,重点突出三大战略重点。

          (一)粮食功能区与国家种业基地建设。科学划定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国家种子生产基地能力提升,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二)生态农牧业与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创建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大力推进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

          (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与升级。坚持创新驱动,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实施品牌引领战略,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区域综合形象品牌,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产品附加值和现代农业整体效益。

          二、发展布局

          (一)空间布局。照“轴带联动、点面统筹、高效集约、全域布局”的思路,对全县的农业产业和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空间化布局,着力构建“一心四带五区多园”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建设“产业高效、布局科学”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高地。

        一心”:现代寒旱农业示范园核心区。

        现代寒旱农业产业园发展图



        四带”:以贯穿县域内的四条“井”字形廊道为轴线,以特色产业发展为载体,以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为节点,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丹柳路“鸟语花香”生态旅游廊道、张罗路“琳琅满目”特色产业廊道、312国道“车水马龙”通道经济廊道、临平路“泉水叮咚”生态经济廊道,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全县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五区”:以国家政策为依托打造以临泽玉米制种为核心区辐射张掖玉米制种的甘肃玉米制种产业集群,以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玉米制种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甘肃省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蔬菜、林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临泽一二三产融合先行区以及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五个国家级园区。

        多园”:按照“园区边界相对清晰和易于发展形成核心区”的思路,对全县农业园区进行谋划布局,以河流、高速、铁路、主要交通线、分水岭、村镇行政边界为界限,按照资源一致、功能相似、整体性开发的原则,全县共划分出20个现代农业园区。

           (二)产业布局

        1.玉米制种产业。优化产业基地布局,全面形成北部沿山平川、板桥为重点的晚熟优势玉米制种区,新华、鸭暖为主的中熟、中晚熟优势玉米制种区,倪家营中早熟玉米制种优势区域。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十四五”期间玉米制种基地面积逐步调减,基本保持在25万亩,打造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

        2.蔬菜产业。坚持质量兴农,以湾子、墩子、三二、五里墩、沙河等集中连片流转1000亩以上的供港(澳)粤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和西寨、化音、五三集中连片流转500亩以上城市菜篮子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全县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逐步引导特色优势基地成为20家左右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基地。

        3.草畜产业。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倪家营、新华、蓼泉、沙河等镇和农林牧场,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奶肉牛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基地。以蓼泉、新华、倪家营、平川等镇,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生猪生产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基地。积极培育发展养殖专业户,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

        4.芦笋产业。按照区域特色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已建示范点的示范效应。各镇在现有芦笋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集中连片的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引领广大农户发展芦笋产业。在现有芦笋基地的基础上发展芦笋生产专业村,不断扩大芦笋种植规模。

        5.食用菌产业。以培壮做强现代寒旱农业为目标,重点引进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明显的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到现代寒旱农业园区落户,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牛棚、猪圈、日光温室等荒废资源,引导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支持企业开展食用菌菌种集中生产、农户分散种植,增强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走小群体、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6.中药材及其它特色产业。以新华农场、五泉林场、沙河林场为重点,引导农林场耕地逐步退出制种基地,发展以肉苁蓉、板蓝根、甘草、枸杞、荆芥、紫苏、红花等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新华镇、板桥镇、鸭暖镇等区域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亩。积极扶持发展蔬菜制种、甜叶菊、饲用高粱、饲用玉米等特色种植。


        第四章 发展重点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一、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节奏、力度和实效,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以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持续加大就业和产业帮扶力度,继续完善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切实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

        (二)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规划、任务、项目、考核的有效衔接,在政策、举措、项目、资金、组织、生态、队伍等方面形成系统集成的工作体系。做好财政投入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政策有效衔接。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稳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扶贫车间生产能力。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争取纳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落实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产业振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积极引进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康养、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千企兴千村”行动,支持企业通过市场机制与农民联营,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二、坚持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一)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一是激发农业科技活力。发挥甘农大、省农科院、河西学院、市农科院等农业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优势,争取在生物技术、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信息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培育创新型农业领军企业,支持农业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共建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组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以新品种选育和农用生物产品研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进院(校)地合作创新,各农业企业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农科教”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设立农业科技研发、中试、转化、推广的农业园区(基地),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或引进上下游农业企业,有效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创新”行动,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带技术、带项目创办农业企业,或从事服务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兼职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扶持大学生、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创业从事规模种养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休闲观光农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落实资金、技术、土地、劳动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优化创新创业融资环境,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生态环境,广聚农业科技创新资源。

        (二)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创建和规范提升。一是持续抓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创建一批特色优势明显、运行机制规范、联农带农能力强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以特色主导产业为纽带,组建一批跨村、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社联合社,促进合作社“抱团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技术咨询、灾害预警、质量检测、加工营销等方面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支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实做大做强,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二是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以“分类处置一批、注册登记一批、规范发展一批、提档升级一批、做大做强一批”为主的规范发展活动,围绕主导产业,从产、加、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促进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运行机制,提升服务能力,保障成员权益,增强带动效应,推动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质量有效提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种养能手、种养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实现与农村产权市场的有效对接,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经营主导力量。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龙头企业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带动农户进入市场。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资本或品牌作为纽带进行跨区域、跨行业合作,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途径,扩能增效、拓展市场。

        (三)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充分发挥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担保平台以及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土地流转管理办法、基准价格机制以及最低保护价制度等配套政策,依法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广“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集体统一经营”“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土地量化入股,农民与企业合作经营”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加快土地向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连片发展高效规模农业。是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银行”、土地联合托管经营、“大园区+小农场”等多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和“园区(基地)+专业合作社+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等经营模式,综合采取“订单生产”“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建立农民与合作社、龙头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力争到2025年,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0%。

        (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鼓励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新思维、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流通方式、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发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发展精准农业,在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物联网体系,实施农情信息监测预警、农作物种植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测、水肥一体化和智能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等精准化作业。以农技服务、农资服务、农机服务、金融服务为主要内容,搭建线上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现代农业“一站式”服务。加强农作物种子物联网推广应用,形成以品种“身份证”数据为核心的种子市场监管体系。结合农田深松作业、农机跨区作业需求,加大国产导航技术和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提高种、肥、药精准使用及一体化作业水平,显着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定位系统与农业物联网结合,开展自然灾害分析预警与农作物产量预测,着力提升种植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三、坚持强基固本,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健全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围绕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推进耕地质量等级评定与数据更新。大力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建立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继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色防控工程,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0万亩,绿色防控面积38万亩。

        (二)加快农机化装备与支撑条件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加快研发推广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先进适用农机具,围绕特色产业、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经济作物的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机械化生产技术、烘干机械技术及机具装备的集成与研发制造。大力发展多元化农机经营服务主体,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装备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监管与培训,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左右。

        (三)突出发展设施农业。实施现代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加强设施农业装备研发与制造,推进农林牧渔设施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重点发展连栋温室、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等设施种植,示范应用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设备及物联网技术,加快推进设施高效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花卉、工厂化育苗等设施种植业发展,重点推广应用防雹网棚、钢架大棚、喷微灌设施、果园耕作设备、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提升园艺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设施畜禽规模养殖,推广应用供料供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疫病防控和生产监控等自动化设施设备,提升畜禽养殖设施化装备水平。推进设施化林果业,加快发展设施渔业,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

        (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防洪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服务体系,抓好人工影响天气、农业地质灾害避险工程、人工增雨抗旱和果区防雹工程建设;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农业与气象协作机制,健全应急储备机制;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能力。

        四、坚持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水平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工程。

        (一)稳定粮食产能。把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产能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稳字当头,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实现稳中有增,全县粮食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6.5万吨以上。全面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充分保障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确保不因重大病虫害危害造成粮食减产。要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服务模式,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供应。开展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给农业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优化产业结构

        1.调优种植业结构。聚焦“六个围绕”,科学调整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在稳定玉米制种产业的同时,扩大高淀粉高赖氨酸的加工型玉米、适口性好的优质型饲用玉米和高油高蛋白的专品种大豆种植面积,增加鲜食玉米、果蔬、杂粮杂豆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继续推进粮食过腹增值,围绕优质果蔬、食用菌、芦笋及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

        2.调优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传统种植业,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食用菌、高原夏菜、芦笋等特色种植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中药材产业,建设一批“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种养结合示范工程,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中药材产业。积极挖掘和培育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点,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三)提升产业水平。主动融入全市农业“四个百万”工程,持续推动“种菜牛果”产业做大做强,着力构建“4+1+N”产业布局,走一业主导、多元富民的路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产业基础。

        玉米制种产业。实施新一轮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依托科研院所和育种龙头企业技术力量,促进技术、人才、资金、资源集聚,形成种业创新合力。以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五化”基地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进集约化经营、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监管,“五化”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大力推广玉米去雄机、玉米收获机等先进实用机械,加快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和“机器换人”步伐,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名符基实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全县玉米制种面积常年保持在25万亩以上。依托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强力推进政府监督检验机制落实,种子质量全部优于国家标准。切实巩固“玉米制种第一县”和“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核心示范区”的美誉。大力实施制种基地地力提升工程,全面推广秸杆还田、有机肥培肥等新技术、新产品,促进玉米制种基地地力有效提升,基地产出能力长效稳定。至“十四五”末,种子产量在基地调减的基础上,达到1.1亿公斤以上,种子加工能力突破30万吨,产值基本保持在5.5亿元以上。

        草食畜牧业。围绕建成全省优质畜牧业生产大县,充分利用我县地理优势、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建设一批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进行主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畜牧业产品效益。扶持大唐牛羊屠宰场、天域绿谷等肉牛屠宰加工企业,配套完善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相关设施设备,盯准方便、快捷、营养、健康这一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产品结构,生产差异化产品。实施优质牧草基地建设项目,大力开展优质人工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带动养殖户走秸秆饲料化利用的路子,提高畜牧业养殖效益。至2025年,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场15个,5000头生猪育肥猪场5个,引进龙头企业2家,建成加工生产线1条,培育品牌畜产品5个;年均种植饲用玉米6万亩以上,优质苜蓿0.6万亩以上。

        蔬菜产业。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利用自然资源禀赋和资源优势,打造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河西走廊蔬菜生产核心基地。大力推进蔬菜全产业链发展,挖掘蔬菜精深加工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清洁蔬菜、脱水冻干蔬菜、果蔬脆片、酱菜腌制等高附加值农产品,推动我县农产品发展方向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逐步转变。进一步健全完善市场营销体系,鼓励合作社、大户将冷链设施建在田间地头,形成田头市场。以“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为引领,着力打造“临”字号农产品品牌,使更多的农产品入围“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到2025年,全县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高原夏菜7万亩、芦笋3万亩。年产蔬菜36万吨,实现蔬菜总产值2.5亿元。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高原夏菜标准园10个。培育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2个,年繁育蔬菜种苗5000万株,集约化种苗供应率达60%以上。培育从事蔬菜加工龙头企业5个以上,建设蔬菜及食用菌冻干生产线、速冻生产线、脱水生产线5条,建成休闲食品加工车间2个,年加工蔬菜10万吨以上,蔬菜加工增值2亿元以上。新建库容万吨以上的蔬菜冷藏保鲜库群3个,新建小型冷库10座。培育“甘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2个。

        食用菌产业。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来培育,以“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出菇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高起点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区3-5个,带动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到2025年,全县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5000亩,其中,以工厂化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园3500亩。年产各类食用菌菌袋500万袋,各种菌类年总产达到6万吨,总产值达到8亿元。

        特色产业。立足各镇、各村特色产业布局,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按照“稳定面积、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甜叶菊、蔬菜制种、小杂粮等特色种植规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到2025年,全县建成中药材、甜叶菊种植基地3万亩,蔬菜制种等特色种植1万亩,以黑小麦、旱稻、谷子、荞麦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到1万亩以上,其中有机小杂粮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

          五、坚持园区带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以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核心,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为关键,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载体新模式,培育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让农村一二三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同步升级、同步增值、同步受益。

        (一)创新产业融合方式。统筹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丹霞景区为龙头,以县城为中心,以其它A级景区为节点,以四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为线,以众多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和旅游示范村为面,着力打造沿丹霞景区、流沙河、沙柳路“十里画廊”至黑河风情线的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丹霞看完游乡村”“城里人游乡村”的精品旅游线,谋划和高水平策划七彩丹霞景区至县城的“丹霞大观园”旅游廊道建设,依托丹霞景区开展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康体养生、亲子户外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由丹霞景区逐步向县城、向乡村旅游点延伸,进而实现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积极探索“旅行社带村”“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盘活乡村旅游的资产资源,大力发展以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推进乡村观光旅游向乡村休闲度假和生活体验转型升级。实施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药等特色农业和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技术含量。促进农产品加工与现代农业联动发展,重点建设红桥酒庄、德源农庄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县建成国家3A级景区标准的乡村旅游景区和度假区6个,培育品牌农家乐240户,吸纳农村1万劳动力就业。

        (二)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充分发挥乡村特色资源富集、生态环境优美的优势,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推动乡村资源整合,建设一批农耕文化展览馆、农事活动体验区、特色林果采摘园,打造一批富有趣味性、观赏性、互动性和吸引力的乡村旅游品牌,增强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竞争力,促进形成新的消费点。建立健全技术支撑体系、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增加乡村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统筹发展倪家营沿山休闲采摘蔬菜、鸭暖镇特色种植、平川镇特色西甜瓜等特色瓜菜生产基地,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带动能力,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至2025年建成特色瓜菜生产基地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形成4万亩特色瓜菜生产带。

        (三)构建产业融合协调发展机制。以产业融合打开增收就业新空间,把扶持农民工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作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经济,支持农户利用各项农村产权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采取“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鼓励创新产业链各环节联接模式,实现合作共赢。创新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购销关系。引导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支持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共同设立营销基金,联合打造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重要载体,加快建设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探索产业融合多种形式、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投融资机制,重点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培育企业集群和新型业态,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项目集群式组合、产业链条化延伸和资源循环式利用,促进农业从单纯种养业向复合性产业转变,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六、坚持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顺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河西走廊经济区发展趋势,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和推进甘临一体化的政策措施,按照“全域规划、产业支撑、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生态、治理创新”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推进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一)统筹城乡空间格局。把乡村建设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乡村规划在乡村建设中的龙头作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严守底线红线,顺应城镇发展规律,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编制和管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形成总规、详规、专项规划相结合的规划体系,构建空间、产业、功能于一体的城乡一体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三区联一带”的城市发展思路和“多规合一”总体要求,注重规划的合理性,充分考虑城市后续发展带来的人口增长、基础设施配套、群众需求增多等因素,合理布局城市的产业、路网和功能性项目,完善医院、购物、休闲等功能区域,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坚持“老城、新区、集镇、村社”四点对接,着力提升城区和中心镇村综合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美丽宜居旅游乡村建设,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向速度、质量和效益并重转变,向规模扩展和品质提升并重转变。加强和改进城区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加大城镇棚户区、城郊村、旧城区改造力度,积极打造美好生态家园建设新格局。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产城互促、宜居宜业”的总体要求,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以“六化”促城乡一体化。产业现代化:加快实施特色优势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深化“一户(村社)一块田”改革,推动农业向产供储加销全链条方向发展;居住社区化:科学布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力抓好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鸭暖示范镇和板桥红沟等10个示范村建设,高标准完成创建任务;服务均等化: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推动文体设施城乡覆盖,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公交一体化:建成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体系,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促进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互通;治理智能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持续推进“雪亮工程”,强化安全生产数字化监管,提升预测预判预警社会风险能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党建科学化:巩固提升“枣乡党旗红”党建品牌效应,深入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措施落实和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星级争创工作,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居住证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力争到202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七、坚持美丽宜居,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配套完善沿路沿线污水管网,对已建成的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管护人员培训管理,定期开展常态化运行巡查监测,充分发挥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加大农户垃圾收储设施的配套力度,满足农村垃圾处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运行机制,形成财政补助、农户交费、市场运营的体制机制。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覆盖面达80%以上,行政村污水治理设施覆盖率到达75%以上。

        (二)全面巩固提升村庄清洁行动成果。持续深入开展以清理村内沟渠、清理生产生活废弃物、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清理废旧广告牌、清理无功能建筑、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等为主的“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到2025年,全县80%以上行政村达到清洁村庄示范村标准,争创省级清洁村庄示范县。

        (三)深入推进村庄规划建设提升行动。统筹谋划村庄发展定位,建立规划专人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2025年完成所有行政村道路改造提升工作。深入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开展农村“四旁”绿化提升行动和植树造林,全面加强村庄原生植被、古树名木、自然景观、小微湿地恢复和保护,建设绿色生态村庄。以丹柳路、张罗公路、312国道、临平公路四条“井”字型廊道沿线居民点住宅改造为重点,采取“农户承贷、政府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持续开展高质量住房建设和农户后院改造,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认真组织开展“美丽庭院”“最美家庭”等创评活动,培育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文明宜居示范村。

        (四)健全“厕所革命”后续服务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推广符合实际、简单实用、成本适中的厕具和改厕模式,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5%以上。积极引导村级组织和农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组建社会化、专业化、职业化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后续服务机制,集中开展厕所粪污清理、维修维护等服务,降低清运成本,减轻农户负担。总结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专业化运营、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岗位等经验,探索符合各镇实际、方便农民群众、便于长期管护的农村厕所长效运行机制。

        (五)构建农村清洁能源体系。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开展以农村沼气、太阳利用和农村炉灶炕升级换代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升级,促进农业关联产业高效融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美化、净化、亮化和农户生活舒适化、方便化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5个,农村清洁能源产品利用率达70%以上。

        八、坚持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始终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和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严格落实标准化生产措施,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巩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力度,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生产环境符合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辐射带动功能较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由点及面、逐步放大,全地域、整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户标准化生产,切实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每年建成5个以上绿色有机标准化示范基地。

        (二)加快循环生态农业建设。按照全市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总体部署,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巩固提升“张武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水平,突出培育河西地区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新业态,进一步提升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三元双向”循环模式,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依托和顺元、葱蓉农林科技、天润汇丰、平思缘、祁连红、大北农、牧源公司、雪莲公司等骨干企业,积极完善推广“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气—有机肥—果园(菜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秸秆—基质—食用菌基地—菌糠—生物饲料有机肥—生态养殖和有机农业”等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企业、园区生产小循环和区域产业大循环良性互动,以“粮改饲”为突破口,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农业资源高效节约利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产业模式生态化。到2025年,基本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健全水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全面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加快建设河西走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严格控制未利用地开垦,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耕地、渔业等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构建节约型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能源转换为重点,优化农村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利用。到2025年,在戈壁农业示范区建成面积1000亩的水肥一体化示范点5个,辐射周边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面积达2万亩,实现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粮食作物亩增产50公斤以上,经济作物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的目标。形成一整套适合我县应用的、便于远程化、智能化管理的水肥一体化物联网高效节水管理系统,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

        (四)强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始终扛起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促进乡村生产生活环境稳步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城乡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作用,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三线一单”制度,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精准落地。坚持农业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在严格保护好生态安全和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注重开发管控,引导人口和产业布局等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等承载能力相适应。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推进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加大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快推进河湖长制,健全完善“一河一策”“一湖一策”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巡查监管和河湖“清四乱”治理,严厉打击非法采砂、乱采乱挖、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加大河道日常管护,加强河道巡查保洁员队伍管理,大力实施水系畅通工程,全面改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努力实现河流“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逐步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和资金分配办法,支持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建设。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承接落实国家现有生态补偿政策,逐步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全覆盖,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生态补偿制度和多元化补偿机制,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临泽实际,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九、坚持开放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坚持扩大内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一)坚持向东推进向西开放。一是推进大宗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建设。以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以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外贸出口企业为主体,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国内国际全面开拓”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体系。加大与东部地区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的产销对接,坚持“卖出去与买进来”相结合,实现东西部农产品资源产销互补,不断丰富农产品交易体系;鼓励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在阿里巴巴1688批发交易电商平台开展线上营销。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外贸出口企业参加农产品展销国际展会,强化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宣传营销和市场供求信息对接。争取到2025年,建成功能完善、效益明显、辐射半径较大的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二是打造向西开放门户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方面的优势,面向中西亚、东欧等国际市场,加快建设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通道,推动农产品和农业技术、农机装备、专业人才“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入实施“引强入临”战略,以招商形成的产业、产能、产品,支撑“向西走出去”。配套完善物流园区基础设施,集聚周边优质特色产品积极开拓“一带一路”大市场。大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自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家、1000万美元以上。

        (二)开展品牌提升行动。一是实施蔬菜品牌培育计划。加大对新建名优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引导园内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3P”体系认证、主动创建农产品品牌。积极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甘味”蔬菜品牌等,不断提高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建立“甘味”农产品品牌奖补机制,力争培育“甘味”蔬菜品牌1-2个,构建起“甘味”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农产品品牌体系。二是强化品牌建设,保障质量安全。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积极开展“三品一标”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加快农产品产品品牌创建步伐,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20个以上。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相关制度,完善监督体系,持之以恒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全面落实绿色有机农产品“禁用清单”和“四个最严”要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检验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新建农产品质量追溯示范点20个,绿色有机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全面建立生产经营责任制和承诺制,严格落实产地管理、生产管控、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实现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三是加大畜牧业品牌创建和屠宰加工体系建设。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进行主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构建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畜牧业产品效益。立足良好产业基础和畜牧业品牌优势,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和合作开发,吸引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投资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和乳制品加工项目;积极开展畜产品不同部位分割冷鲜包装加工,创新开发奶产品品牌,促进优质资源就地精深加工转化增值;并通过快递网络实现网上快速销售和运输,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继续扶持大唐牛羊屠宰场等肉牛屠宰企业,配套完善精深加工及副产物加工相关设施设备,盯准方便、快捷、营养、健康这一市场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产品结构,生产差异化产品。继续扶持雪莲乳品有限公司研发高附加值的奶粉、奶酪等产品。

        (三)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优化升级。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把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培育壮大以粮油、果蔬、畜产品、中药材、食用菌等为重点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带动发展精细饲料、生物有机肥、连锁营销等关联产业,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以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有带动性和前瞻性的项目,积极研发红枣果酒、红枣多糖、环磷酸腺苷和保健型红枣茶等新产品,加快发展果蔬脆片、酱菜腌制、番茄系列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大力构建绿色食品、中草药加工业等产业集群,逐步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深加工层次,实现产业循环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和加工精深化,实现经济绿色、高效增长。

        (四)激发农产品流通活力。以特色林果、优质牛羊肉、高原夏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结合现代寒旱产业园、“一带一路”和“南向通道”建设,整合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产地预冷集配中心、低温加工仓储设施、田间地头小型冷库和冷链物流园区,加快形成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冷藏、加工、运输、配送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的组织化水平。每年充分利用兰交会、兰洽会等省市县展会平台,充分展示我县特色农产品。鼓励支持全县电商在淘宝、京东开设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网络,提高临泽特色农产品市场覆盖率以及影响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发展、品牌创建、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对外贸易等业务,不断完善农产品供应体系建设,鼓励发展气调保鲜库,每年新建冷链设施4万吨以上。积极争取项目,每年支持5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果蔬保鲜库,扩大经营规模,壮大自身实力,推动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五)构建新型营销体系。建立涵盖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三方面的内容,发挥农户、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合作社(协会)指导下的农户生产联盟、加工企业主导下的企业加工联盟、营销企业主导下的流通联盟。通过建立生产联盟,在合作社或者其他农业协会的指导下,遵循积极引导、操作透明,农户自愿的原则,整合农户间专业化技能、信息和生产设施等关键性资源,推动农产品生产技术化和规模化。通过建立“企业加工联盟体”,企业间加强合作,让本县特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以“甘味”农产品品牌为引领,组建农产品加工中心,建立网络化、立体化的农产品加工联盟体系。通过打造农产品加工配送基地、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和规范的连锁经营体系,建立与实施具有“扁平化、集中化、强控制、高效率”特点的“生产者一加工配送中心一农产品销售集团连锁店一消费者”新型渠道模式,建构农业产销信息网,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实现农产品流通的信息化、网络化、高效化。到2025年,创建15个优质农产品品牌,认证50个“三品一标”产品。

        十、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推动劳务输转市场化、规范化、产业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一)增强农业公益性与生产性服务能力

        1.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决策需要,健全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发布和服务体系,用市场信息引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定期发布重要农产品价格信息,增强价格信息的及时性和农民的可及性。加强农产品市场供求形势研判,组织专家解读市场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手段,及时预警市场运行风险,帮助农民识假辨假,防止生产盲目跟风和市场过度炒作。

        2.完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支持服务组织与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强合作,在良种研发、展示示范、集中育苗、标准化供种、用种技术指导等环节向农民和生产者提供全程服务。大力发展制种产业,积极开展新品种引进和试验推广。到2025年,全县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加快经营服务网络升级建设,推动传统农资流通企业加快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升级。加快农资质量追溯体系和农资物联网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等不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肥、安全药。大力发展兽药、农药和肥料连锁经营、区域性集中配送等供应模式,大力发展青贮饲草料收贮,积极推广优质饲草料收集、精准配方和配送服务。

        3.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支持专业服务组织收集处理病死畜禽,在养殖密集区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利用等模式,推动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服务网络,探索建立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受益者付费机制。到2025年,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探索“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回收。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开展秸秆全量化利用。鼓励培育一批秸秆收储运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一批生物质供热供气、颗粒燃料、食用菌等可市场化运行的经营主体,促进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到2025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检验检测认证资源整合,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监测机构建设和发展,做大做强综合性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优化要素配置,发挥集群效应。积极开展“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倡导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开展农(兽)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检测,示范推广速测技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和制度建设,建成全县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覆盖全部农业投入品和主要菜篮子产品。到2025年,地产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畜产品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5.探索农业托管服务机制。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单环节托管、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综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多种托管模式。鼓励发展“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农业生产托管形式,支持服务组织集中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选用新品种、采用先进耕作技术、推广标准化生产,通过开展规模化的统一托管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装备作业能力,实现农业节本增产增效增收。

        (二)完善金融支持与保险保障

        1.拓宽农业农村投融资渠道。加强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服务机构的合作,与金融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优质农业产业项目库,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构建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沟通合作的平台,引导各类涉农金融机构和组织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将县域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并将其纳入政府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奖励范畴,完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分支机构。加大农业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定向实行费用补贴政策措施,贯彻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尤其是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在农业农村重点领域中的作用,持续加大农业农村中长期信贷投放。打造农村投融资平台,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立健全政银企社合作对接机制,搭建信息共享、资金对接平台,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农业、新农村等重大工程的支持力度。

        2.优化农业农村投融资环境。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健全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信贷担保机制,建立针对农户和农业中小企业的多种抵押贷款担保组织;推动建立健全农户信用体系,加快扩大信用评级覆盖范围,加强农户信用信息整合共享,改善农村金融生态;鼓励保险公司面向农村开发涉农贷款信用保证保险等创新产品,鼓励保险资金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探索采用政府资金担保的形式,分散和降低金融支农信贷风险,增强金融机构支农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善信用评价机制,积极对接现代金融的风险控制机制与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规范开展信用评定工作,促进各金融机构之间资源共享,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开创金融支农工作新局面,逐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各类农业扶持政策,加强完善财政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建立财政投、银行贷、企业和农户筹的多元筹资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构建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相适应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支农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新增长点。紧紧抓住当前国务院全面推动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重大机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市县农业发展战略布局,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促进全县农业快速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研究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破解农业生产金融服务瓶颈问题,打通金融支农通道,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建设的金融保障水平。

        4.推动完善农业保险。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以农业保险保费政府补贴的方式,遵循“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广大农业从业者积极参与落实农业保险保费,逐步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多形式、多险种的畜牧业保险业务,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保险工作。推动落实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和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五公开、三到户”农业保险服务模式,推进农业保险与农业防灾救灾相结合,实现防灾减灾和保险救济,减少农民灾害损失,促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

        (三)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1.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健全粮食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体系。加大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度,推广优质高产抗病粮食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6.5万公斤以上,确保农民生产性收入稳中增进。

        2.加快畜禽规模化养殖。积极推进牛羊猪等草食畜牧业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支持建设一批跨区域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加快推动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按照连片布局、规模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倪家营、新华、蓼泉、沙河等镇和农林牧场,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奶肉牛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以蓼泉、新华、倪家营等镇,大力发展以生产优质生猪生产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场,提高畜牧业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比重。

        3.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挖掘本地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拓展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经营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增强城市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在资金信贷、项目落实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发证、推荐上岗“一条龙”服务工作,做好劳务派遣与跟踪服务,使二、三产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县、镇、村三级农业现代化工作协调机制,各镇、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协调配合,完善工作机制,研究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统筹协调推动重大工程的实施。各镇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具体政策措施,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齐抓共推的强大合力。建立健全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考核体系,加强督查考核,确保规划目标的完成。

        二、强化支持保护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政策支持保护体系。调整统筹部分补贴资金和增量资金重点支持建立全县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贷款提供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研究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农业“走出去”人才培训基地,为构建能够“走出去”的现代农业企业集群给予政策优惠、人才和金融保障。加大农民创新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为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兴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提高农业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健全补贴资金发放办法,确保农业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兑付给生产者。

          三、深化综合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实现形式,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革,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和保障政策,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建立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形成企业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提高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四、完善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采取财政贴息、股权投资等手段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大力培育股权投资基金、创投基金等融资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中央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有利时机,组建覆盖全县农业的信贷担保公司,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保障其资金需求。创新融资担保方式,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民房产等抵押贷款试点。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

          五、提升支撑能力

        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求突破;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广大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科技意识和应用转化能力,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能力

        六、推进依法治理

        依法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业建设用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依法加强农业生产投入品安全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推进农业诚信体系建设;依法严格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体系与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水平。


        附件:《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

        附件


        《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一)有利影响。本规划的实施对资源环境将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制度、工艺、工程、管理节水和科学合理的农田灌溉,提高灌溉用水效率,使农田灌溉水量有效减少,其节水量可全部或部分退还生态用水,有效节约区域水资源,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绿色种养循环、绿色防控、耕地质量提升与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的实施和集成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将减少化学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使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土壤得到进一步改良,环境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资源消耗得到进一步减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粪污处理设施、有机肥加工等工程建设,将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种植高品质牧草等,具有调节气候、吸霾滞尘、积累负氧离子、净化空气等综合功效,特别是绿色植物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吸毒杀菌等功能,对大气环境质量具有显着的净化提升作用。

        (二)不利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将破坏土壤生态环境,造成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死亡,生物种群减少,土壤活性降低,功能减弱。大量残留化肥、农药随地表径流流入河道和湖泊,对区域内的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种植过程中的废弃农膜,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透水性、农作物出苗或造成根系生长困难,形成大面积“白色污染”。剩余秸秆就地焚烧,会导致大量的烟尘产生,对农村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尾菜随意堆放腐烂变质后污染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也对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一定威胁。畜禽养殖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硫以及病原微生物、致病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导致水体污染,大量致病菌和寄生虫会导致病原微生物感染人、畜禽等,造成有关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蔓延。畜禽粪污还田不当导致土地养分过剩和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的积累,将威胁农产品安全。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降解或未降解的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被排出体外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被分解产生硫化氢、氨气、甲硫醇、粪臭素等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气体所散发出的恶臭气味,将危及周围居民的健康及场内畜禽的正常生长。

        二、环境保护对策

        (一)做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推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切入点,聚焦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重点领域,科学谋划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水土环境详查,制定耕地分类管理工作方案,确保水土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建设用地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进一步优化种植养殖业空间布局,合理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大力引导广大群众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二)完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制度。整合相关环境治理职能部门,形成职能配置科学、组织机构合理、运行高效顺畅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强农村环保设施建设,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环境污染治理主体。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生产经营者保护环境的法律责任,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借鉴工业污染防治措施,建立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鼓励生产经营主体从被动治污转变为主动治污。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强化入河排污口整治,统筹完善农业农村水环境管理机制,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

        (三)实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重大工程。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土保持与耕地改造、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项目,推动农业农村水土资源保护。通过畜禽粪污综合治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化肥农药治理、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尾菜处理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推动农业农村环境治理。通过草原保护与建设、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水域生态修复、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等项目,推动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四)研发推广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围绕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全面推广标准地膜,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度,提高二次循环利用水平。积极探索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集成推广一批秸秆收、储、运、用和能源化、基料化、肥料化利用模式。不断改进尾菜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尾菜综合利用率。大力推广种养结合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加强沼气工程和有机肥加工等环保设施建设。健全大气污染治理预警机制,提升空气环境监测、监管以及信息化能力。

        (五)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发挥农村基层机构的主体作用,鼓励新闻媒体工作者、环保专家、环保志愿者等,积极参与农业环境污染防治。通过广播电视和“三微一端”等各种媒体,面向全社会持续开展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开展环保文艺下乡演出、最美环保家庭评选等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实行农业农村环境污染举报奖励制度,保障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对生态环境不利的影响因素,但这些不利影响范围和程度可控。坚持绿色生态导向,切实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系统、科学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将会逐步改善。预计“十四五”期间,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单位农田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将逐步降低,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尾菜、农膜等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率等将逐步提高,土壤退化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农村用水将不会突破现有用水量,水质综合指数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总体环境质量仍将保持良好状态。

            文件解读链接:365bet官网手机版下载_365bet在线娱_beat365官方网址“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解读


        返回顶部